1000元以上不满2500元的,处管制拘役、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;2500元以上不满4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;4000元以上不满7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;7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。
10000元以上不满17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;17000元以上不满24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四年至五年;24000元以上不满31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五年至六年;31000元以上不满38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六年至七年;38000元以上不满45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七年至八年;45000以上不满52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八年至九年;52000元以上不满60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。
60000元以上不满78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十年至十一年;78000元以上不满96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十二年;96000元以上不满114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十三年;114000元以上不满132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十三年至十四年;132000元以上不满150000元的,处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;150000元以上的处无期徒刑。
想找专业刑事辩护律师?推荐使用下方【刑事辩护律师查询系统】,律图将为您筛选适合您需求的资深口碑律师,方便快速选择。
(1)行为人明确地意识到其盗窃行为的对象是他人所有或占有的财物。行为人只要依据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常识,推知该物为他人所有或占有即可。至于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是谁,并不要求行为人有明确、具体的预见或认识。如放在宿舍外的自行车,河中一群暂时无人看管的鸭子,客车行李架上的行李等。如果行为人过失地将他人的财物误认为是自己的财物取走,在发现之后予以返还的,由于缺少故意的内容和非法占有的意图,不成立盗窃罪;
(2)对盗窃后果的预见。如进入银行偷保险柜,就意图盗窃数额巨大或特别巨大的财物。进入博物馆就意图偷文物。这样的犯意,表明了盗窃犯意图给社会造成危害的大小,也就表明了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。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,《解释》规定:“盗窃未遂,情节严重的,如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,应当定罪处罚。” 非法占有不仅包括自己占有,也包括为第三者或集体占有。对非法窃取并占为己有的财物,随后又将其毁弃、赠予他人或者又被他人非法占有的,系案犯对财物的处理问题,改变不了其非法侵犯财产所有权的性质,不影响盗窃罪的成立。如果对某种财物未经物主同意,暂时挪用或借用,无非法占有的目的,用后准备归还的,不能构成盗窃罪。构成其他犯罪的,可以将这一情况作为情节考虑。有一些偷汽车的案件即属此种情况。
构成盗窃罪的一般要求是出于故意,并且还有有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产的目的。如果是此时是过失的话,那么就不能认定为盗窃罪。而在盗窃过程中,为、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,往往就会按照抢劫罪来定罪处罚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,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右侧【投诉/举报】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。
您好,您所提出的是关于政策法规案例查询的问题,一般会涉及到法律条文、国家政策、典型案例等方面。
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依据《刑法》,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等,造成严重后果处五年以上。“虚假危险物质”含多种。投放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可能构成此罪,司法实践中法院综合多因素量刑。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有恶劣情节会酌情从重,具体量刑依案件实际由司法机关依法判定。
寻衅滋事是否判刑依具体情况而定。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重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等。判断情节轻重考虑手段、恶劣程度、后果等因素,如随意殴打他人等情节恶劣的情形可能被认定情节重而判刑。对案件是否判刑存疑,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准确法律意见。
入室盗窃不论金额多少都构成盗窃罪。盗窃金额1000元以下一般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幅度内量刑。多次盗窃、入户盗窃等不论数额都构成犯罪,入室盗窃属加重情节。法院量刑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如自首、立功等从轻情节及累犯等从重情节。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配合司法机关争取从轻处罚。
泄露内幕信息罪处罚: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可并处或单处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。内幕信息范围依法律、行政法规确定,单位犯此罪对单位判处罚金,对相关责任人员依上述规定处罚。此罪关键看是否属内幕信息及有无泄露行为,符合情形将面临刑事处罚。
入室盗窃属盗窃罪加重情形。依刑法规定,盗窃公私财物有多种情形及对应量刑。盗窃30万属数额特别巨大,一般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。具体量刑要综合考虑犯罪其他情节,如是否有自首、立功等减轻处罚情节。
检察院公诉到法院不一定会判刑。检察院提起公诉是认为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查清、证据充分应追刑责,但最终判决由法院依法律和事实作出。法院审理会全面审查,证据不足、有法定免责事由或犯罪情节轻微可不判刑,最终法院会依具体情况作出有罪或无罪、量刑与否的判决。